“被害人”和“受害人”这两个词在法律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,但它们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不同。

被害人和受害人区别

以下是它们的主要区别:

1. 概念上的区别

被害人

法律定义:被害人是指在刑事犯罪中,因犯罪行为而遭受物质或精神损害的人。被害人是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一,其权利和义务主要围绕刑事诉讼展开。

适用范围:主要出现在刑事法律领域,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》等。例如,在故意伤害案、盗窃案、诈骗案等刑事案件中,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被称为被害人。

法律地位:被害人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,有权参与刑事诉讼程序,如申请回避、委托诉讼代理人、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等。例如,被害人可以在刑事诉讼中要求赔偿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。

受害人

法律定义:受害人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,不仅包括刑事案件中的被害人,还包括民事侵权行为、行政侵权行为中的受害者。

适用范围:适用于刑事、民事、行政等多个法律领域。例如,在交通事故中,因对方的过错而受伤的人是受害人;在产品质量纠纷中,因产品质量问题而遭受损害的消费者也是受害人。

法律地位:受害人的权利和义务因具体法律关系而异。在民事侵权案件中,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;在行政侵权案件中,受害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。

2. 法律程序中的区别

被害人

刑事诉讼程序:被害人有权参与刑事诉讼,包括在侦查阶段提供陈述、在审查起诉阶段发表意见、在审判阶段出庭作证等。例如,被害人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,要求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。

附带民事诉讼:被害人有权提起附带民事诉讼,要求赔偿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经济损失。例如,在故意伤害案中,被害人可以要求赔偿医疗费、误工费等。

受害人

民事诉讼程序:在民事侵权案件中,受害人是原告,有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侵权人承担赔偿责任。例如,在交通事故中,受害人可以要求对方赔偿医疗费、车辆维修费等。

行政诉讼程序:在行政侵权案件中,受害人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,要求行政机关承担赔偿责任。例如,因行政机关的不当行为导致财产损失的,受害人可以要求行政赔偿。

3. 赔偿范围的区别

被害人

刑事附带民事诉讼:赔偿范围主要限于因犯罪行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,如医疗费、误工费、交通费等。精神损害赔偿通常不被支持,但有特殊情况,如故意伤害案中造成严重精神损害的,可以要求精神损害赔偿。

受害人

民事侵权赔偿:赔偿范围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,以及精神损害赔偿。例如,在民事侵权案件中,受害人可以要求赔偿因侵权行为导致的收入减少、精神损害抚慰金等。

行政侵权赔偿:赔偿范围也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,但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相对有限。

4. 使用场景的区别

被害人

刑事法律文件:在刑事判决书、起诉书、侦查报告等法律文件中,通常使用“被害人”一词。

媒体报道:在涉及刑事案件的报道中,媒体也会使用“被害人”来描述因犯罪行为受到损害的人。

受害人

民事法律文件:在民事判决书、调解书等法律文件中,通常使用“受害人”一词。

行政法律文件:在行政复议决定书、行政判决书等法律文件中,也会使用“受害人”一词。

日常用语:在日常生活中,人们更倾向于使用“受害人”来描述因各种原因受到损害的人。

总结

被害人:主要出现在刑事法律领域,是刑事诉讼的当事人,权利和义务围绕刑事诉讼展开。

受害人: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,适用于刑事、民事、行政等多个法律领域,权利和义务因具体法律关系而异。

在实际使用中,需要根据具体法律关系和场景选择合适的词汇。
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