挪用公款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,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,进行非法活动的,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、进行营利活动的,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、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。该罪名属于我国刑法中规定的贪污贿赂罪的一种,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。
挪用公款罪是什么
一、构成要件
主体
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;
在国有公司、企业、事业单位、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;
受国家机关、国有公司、企业、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、企业、事业单位、社会团体从事公务的人员;
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。
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,即国家工作人员。具体包括:
例如,某国有企业财务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,就属于该罪的主体范围。
主观方面
犯罪主观方面是故意,即行为人明知是公款而故意挪用。行为人挪用公款的目的通常是为了个人使用,但并不要求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。例如,某人挪用公款用于个人投资,其主观上是故意为之。
客体
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,主要侵犯的是国家对公款的使用收益权。公款是国家财产的一部分,挪用公款会损害国家对公款的管理和使用,影响国家财政秩序。
客观方面
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:不论数额大小,只要挪用公款用于非法活动,如赌博、走私等,就构成犯罪。
挪用公款数额较大,进行营利活动的:即使未超过三个月,也构成犯罪。例如,挪用公款用于炒股、开设公司等营利活动。
挪用公款数额较大,超过三个月未还的:如果既没有进行非法活动,也没有进行营利活动,但挪用公款数额较大且超过三个月未还,也构成犯罪。
表现为利用职务上的便利,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,进行非法活动,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、进行营利活动,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、超过三个月未还的行为。
具体情形包括:
二、立案标准
根据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印发<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(试行)>的通知》:
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,进行非法活动,数额在三万元以上的,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刑事责任;
挪用公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,进行营利活动的;
挪用公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,超过三个月未还的。
三、量刑标准
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》第三百八十四条的规定:
一般情形:
挪用公款数额较大、超过三个月未还的,或者挪用公款数额较大、进行营利活动的,或者挪用公款进行非法活动的,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。
情节严重:
挪用公款数额巨大,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,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。
特别巨大或特别严重情节:
挪用公款数额特别巨大,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,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。
挪用救灾、救济等特定款物:
挪用用于救灾、抢险、防汛、优抚、扶贫、移民、救济款物归个人使用的,从重处罚。
四、案例分析
例如,某市某局财务人员张某,利用职务上的便利,挪用单位公款10万元用于个人炒股。三个月后,张某归还了部分款项,但仍有5万元未还。经调查,张某的行为属于挪用公款进行营利活动,且数额较大,构成挪用公款罪。
五、注意事项
与贪污罪的区别:
贪污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,而挪用公款罪的目的是暂时使用公款,不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图。
与挪用资金罪的区别:
挪用资金罪的主体是公司、企业或者其他单位中除国家工作人员以外的其他工作人员,而挪用公款罪的主体是国家工作人员。
单位犯罪问题:
如果单位集体决定挪用公款给个人使用,一般不以挪用公款罪追究单位的刑事责任,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,依照挪用公款罪定罪处罚。
挪用公款罪是一种严重的经济犯罪行为,不仅损害国家利益,还破坏社会公平正义。因此,国家对此类犯罪行为始终保持严厉打击的态势。
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